2001年,設計師黃柏青(黃糊糊)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并把這個品牌命名為GROTTO個樂。這個兼具個性與快樂的品牌,懷揣著他們“生而自由”的價值觀,今年已然步入了他們的第二十周年。
童年時候的黃柏青,對于“藝術”這個概念還是比較模糊的,但是他總覺得有些事務的線條和質感在冥冥之中顯得格外迷人,尤其是故鄉的古厝、木質的擺件,這些點點滴滴構成了他的藝術雛形。在倫敦圣馬丁學習之后,他更是扎扎實實地體會到了藝術的價值和多種形式的表達,也形成了他對設計作品的藝術基礎。
黃柏青喜歡別人叫他的昵稱——黃糊糊。這個名字也是他價值觀的體現,“包容且隨性”。 而對于他的每一款包,他都希望“能夠把包包作為一個藝術品,經久不衰”。懷揣著這樣的價值追求,GROTTO個樂也成為了一個對藝術感極為執著的品牌。
為此GROTTO個樂專門成立了一個藝術基金。在這個藝術基金的聯系下,與Kai Teichert合作《單一神話》藝術展,推出五款跨界藝術品手袋;與年輕的藝術家周楽、王穎推出了Nano Bastet Artist 貓神藝術家系列,支持國內的青年藝術者;在德國發行了名為《GROTTO》的藝術雜志,講述原創貓咪icon“Ami”的故事......
同樣,對于作品來說,藝術的概念需要有實際的載體。黃柏青的作品則有著不一樣的價值承載。
2018年黃柏青(黃糊糊)與藝術家喬小刀推出了聯名背包,這款聯名背包帶著黃糊糊系列產品自有的自由精神、旅行者的灑脫概念,更被植入了黃柏青與喬小刀在工匠磨練上的手藝價值。如果說“生活的歸零感”是他們基于旅者對背包與行走的賦值,那么“匠心的專注感”又是他們基于每一個作品的凝心填氣。
除了設計概念與身份概念,作品的材質也成為了黃柏青(黃糊糊)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年輕時候他曾用了一款叫Babyblue的藍色牛皮來制作包包,一開始包包并沒有什么問題。但隨著時間,包包開始褪色,整個包包呈現的質感與他當初的期望背道而馳。他因而開始重視對皮質的選擇。在眾多皮質中,令他傾心的則是植鞣皮。用天然植物染制成的植鞣皮雖然制作時間久、價格高,但質感的保留也能夠隨著時間越發有韻味。隨著時間的變化,使用了植鞣皮的包袋會與主人的氣息相適應,愈顯魅力。例如GROTTO個樂經典的Black Stone黑石則巧妙的使用了這一款皮料,也是這一款皮料令很多仿冒者都望而卻步。
讓藝術成為自己作品的靈魂,從設計到制作到使用,每一個步驟黃柏青(黃糊糊)似乎都為使用者考慮好了。或許這就是GROTTO個樂不斷向上之所在,不辜負每一份信任,認真對待每一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