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小吃中,有幾種特色美食讓外地游客難以適應,卻讓本地人視為珍寶,其中包括豆汁、鹵煮、炒肝、麻豆腐、芥末墩以及臭豆腐。
隨著立冬的臨近,北京人對于涮羊肉的熱愛也愈發濃厚。在寒冷的冬日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銅鍋子一支,羊肉、白菜、豆腐等食材一應俱全,再配上麻醬小料,瞬間便能感受到溫暖。而在這麻醬小料中,醬豆腐的提味作用更是不可或缺。醬豆腐以其恰到好處的咸甜口感,成為了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到臭豆腐和醬豆腐,老北京人幾乎都會想到一個品牌——老字號王致和。自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起,王致和臭豆腐便開始了其傳奇的歷程。當時,安徽徽州舉人王致和為了謀生,一邊賣豆腐一邊苦讀。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明了臭豆腐,并從此開始了經營之路。1678年,他在前門外開設了王致和南醬園,使臭豆腐逐漸成為北京人餐桌上的??汀G宄┠?臭豆腐更是傳入宮廷,成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并被賜名“青方”。
創立至今,王致和臭豆腐一直以其獨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藝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2008年,王致和腐乳釀造技藝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彰顯了其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如今,王致和在河北唐山建立了生產基地,致力于傳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美食。王致和腐乳生產工作負責人楊凱介紹,每一塊腐乳和臭豆腐的背后,都凝聚著無數代王致和人一絲不茍的態度和嚴謹執著的匠心。在腐乳的生產過程中,共有35道嚴格的工序,整體的發酵周期在100天左右。從黃豆的選擇與泡發,到點鹵、壓實、分切,再到噴菌、搓毛、腌制、灌湯等關鍵環節,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特別是搓毛這一環節,更是需要純手工完成,對技巧的要求極高。
臭豆腐的制作工藝整體上與腐乳相似,只是在細節上略有不同。如今,在一代代王致和人不斷的探索和創新下,腐乳實現了制漿,制坯,清理等工序的機械化生產,改變了原始的“小驢拉磨,肩拉背扛”的手工作坊方式,使腐乳制作工藝走上了現代科學化的發展之路。
在不斷創新和探索下,無論工藝如何改進,王致和始終堅守著對味道和品質的追求,保持著王致和人一絲不茍的態度和嚴謹執著的匠心,對于消費者而言,王致和臭豆腐,不僅承載著老北京人的味蕾記憶,更是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