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埠西頭村會議室里人頭攢動,走進村委一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建龍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新一年合作社和村里各項惠民工程建設計劃。大家紛紛出謀劃策,“我和西邊那個賣水泥的熟悉,我去找他讓他給咱便宜點”、“我以前干過泥瓦匠,粉刷漿砌的事情我在行”,大家紛紛獻言獻策、出錢出力,褪去了早期開會時的冷清模樣,紅色老村埠西頭村再次煥發出凝聚人心的光輝。
村里能有這番景象不得不提起“娃娃書記”林建龍,作為土生土長的埠西頭村人,年僅29歲的林建龍放下年均收入幾十萬元的酒水批發生意,決心回到家鄉帶領村民們“過上好日子”。
初回家鄉的林建龍深知,黨建是引領村級發展的核心。他帶領村兩委,先是著手改造了村里辦公場所,將原本的破舊的幾間房建成了寬敞明亮的辦公室、會議室和圖書室,總面積達到了400平方米,這不僅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效率,也樹立了村莊的新形象。后來,村里百姓反映沒有小廣場可以活動健身,林建龍請來勘測專家謀劃建設小廣場,當專家指著村中間的一處老房子說這里最適合建廣場時,林建龍脫口而出“這是我家,既然這里合適就拆!”起初老父親不同意,指著林建龍的鼻子罵他敗家,林建龍就聽著,等父親說夠了又拉著妻子和母親一起做父親的工作,就這樣,埠西頭村健身廣場建了起來,村民們在這里跳舞、唱歌、下象棋,老父親心里也美滋滋。
林建龍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讓大爺大媽們過上好日子”的希望,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讓埠西頭變成了群眾口中的“金窩窩”。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