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早上8點,大連市三院介入手術室里,一臺椎動脈狹窄球囊擴張支架成形手術,即將開始。一助、二助、巡回護士全部就位,監護儀有規律的滴滴作響著,無影燈的柔光投射在無菌術區上,手術醫生王迅穿戴完畢,徑直走來。
洗手衣褲外,套著35斤的鉛衣防護,再疊加無菌手術衣,人顯得越發厚重大氣了。這只是神經介入團隊日常眾多手術中的普通一臺,但這充滿儀式感的開始似乎又預示著它的不普通。
局麻下經橈動脈穿刺入路,導引導管順利到位,造影右椎動脈開口90%重度狹窄,狹窄重、斑塊硬,小球囊于狹窄處預擴張后,藥物涂層支架精準定位釋放,造影見血管成形良好,遠端血流改善,手術如期望般順利。
2毫米針孔,25分鐘競速,屏氣凝神,抽絲剝繭般精細的操作,換來貫通復蘇的結果。隨著手術的順利完成,大連市三院神經介入團隊首次應用雷帕霉素藥物涂層支架治療有癥狀的顱外重度狹窄疾病也大獲成功。
手術的成功為治療椎動脈重度狹窄,有效降低術后再狹窄的發生率提供了新方向,新選擇,也使市三院成為了大連地區第二家引進植入的醫療單位。
術后兩小時,一直精神萎靡、言語不清的患者葛大爺竟然躺不住了,興致勃勃要吃東西,面對這突然的轉變,家屬高興的甚至有點不知所措。
溫馨的畫面總是觸動人心。充滿信、望、愛的故事,在神經介入團隊一直上演。
11點,上午4臺手術順利結束,周傳廣醫生疲憊的回到病房,準備書寫記錄重整醫囑。眼看已過12點,距離食堂中餐結束時間越發近了。迎面又是患者家屬聞訊而來,咨詢病情;會診單一張羅著一張,習慣處理完所有事情再吃飯休息的他,又打起精神投入工作了。
作為科室的“一哥”,同事眼里的“卷王”,人人尊稱的老師,他從業二十余年,帶了大半科室的徒弟,嚴謹務實,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更是時刻影響著年輕醫生們,時而鞭策,常常引導,潤物無聲。
讀博歸來月余的任彤醫生,輕松瘦身15斤了,比起科研繁重的腦力工作,臨床操作實打實的鍛煉人。每天三十多斤鉛衣上身,配著防水不透氣的手術服,汗如雨下。最近他迷上了拔罐兒,常笑言道,一整天下來,濕氣實在是有點重啊。
不辜負每一份信任和期許,是王迅主任所帶領的市三院神經介入人的執著和堅守。
作為急診卒中救治梯隊的重要一環,這里的醫生們,幾乎是全年無休24小時隨時待命的,風雨不誤,哪怕是周末,上下夜班的醫生們,一早也都會來到科室查房。每天多看幾眼患者,早已成為大家的默契,是習慣更是傳承。
隨著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介入醫學已經在血管疾病診療的方方面面產生了重要影響。在腦血管病診療領域,從缺血到出血、從急救到預防,神經介入已經成為了整個腦血管病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線技術。
微創時代的來臨,新應用新技術的引進,不僅提高了手術效率,而且將大家期望的損傷少,切口小,恢復快發揮到了極致。王迅主任表示,團隊的醫生們將銘記使命,不斷研習探索,克服困難,直面新的機遇和挑戰,力求讓患者在治療上有優質舒心的體驗,在方案上亦有多元化的選擇,讓更多的濱城百姓受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