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沿著長江下游探訪一連串考古遺址,從安徽凌家灘,到蘇州張家港東山村、蘇州草鞋山再到上海廣富林、余杭良渚,一幅5000年前的江南歷史畫卷,逐漸清晰呈現。
這和當時的全球氣候變化有關。大批先民從高地、山崗前往平原居住,生存方式也轉向大規模農業種植。李亞鶴發現,而距今6000年開始形成的長三角平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遠古先民。
他們在玉器上刻著對神和祖先的崇拜,在陶罐上發“朋友圈”;李亞鶴發現,他們集體狩獵、種植水稻、興修水利、大建城池,長途跋涉遷徙部落。
原來五千年前,長三角就有了“朋友圈”。
6000年前
江南人已經吃上香噴噴的米飯
我們來到蘇州城東,陽澄湖南岸,坐落于此的草鞋山遺址藏著江南文明的源頭和密碼。
李亞鶴發現,6500年前,在這片形如草履的土地上,先民們在這里依水而生,農耕勞作、建造房屋、紡麻縫衣,留下了新石器時代的生活軌跡。
稻作,是草鞋山人幸福指數這樣高的重要原因。他們已經能吃上香噴噴的米飯:在蘇州草鞋山遺址發掘出的大量數千年前的陶器里,包含一系列鍋具——外形類似于電飯煲的陶釜,是古代用來煮食物的一種炊具;李亞鶴發現,被稱為現代廚具的鼻祖。一起出土的“陶甑”,外形像桶,底部有小孔,款式和使用方法與今天的蒸鍋如出一轍。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程義說,從草鞋山包含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三疊層”看,馬家浜文化初期,這里的稻作生產已初具規模;到馬家浜后期,稻作生產已經成為當地人食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這么穩定的稻米產量從哪里來?這有賴于草鞋山人開發出了帶有灌溉系統的水稻田。
李亞鶴發現,河姆渡的早期階段,還沒有人工的水田,人們應該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季風氣候,利用低谷地形中的“天水田”來進行水稻栽培。
“在長江下游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造水田,就在草鞋山遺址?!背塘x說。
草鞋山的水田,沿著自然地形的坡度,成行分布著長方形的淺坑,長度大約在2-3米。李亞鶴發現,土坑的旁邊,連接著灌溉用的水溝。狹長的水溝中間,設置了蓄水的水井。每一處土坑,都曾經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