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在古城紹興的土地上,隨處便可見到先生筆下描繪的景象:那瓦楞上長滿枯草的民居,那戴著頂氈帽一臉憨厚的鄉親,那鋪滿青石板的纖夫棧道和悠哉悠哉的烏篷船。
兩溜粉墻黛瓦,竹絲臺門,白花花的陽光穿過梧桐灑在路面上,斑斑駁駁,一條小河,在垂楊柳的照拂下,潺潺流過。在江南水鄉的召喚里,仿佛看到先生氣定神閑地抽著煙,象征思想的頭顱高出了畫面,短發不屈不撓地豎立著,眼神卻也不喜不悲。“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后轉賣給朱文公子孫的周家大屋就在路的前方,《魯迅故居百草園》就在先生的筆下。
李可染《魯迅故居百草園》
凡讀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想必都會對園中的景致記憶猶新,那是童年的樂園。李可染常常能夠將最為平常普通的景色描繪得充滿生機和趣味,此幅《魯迅故居百草園》便是如此。先生1956年來至紹興寫生,既畫了“三味書屋”,又繪制了“百草園”,依文依景,選取園中泥墻根一帶,籬笆、野草、雜樹似乎又讓人看到了童年魯迅的生活。圖中筆墨松秀,用色清淡,純真自然,毫無做作,一切似乎就在眼前,但又仿佛隔著時間淡淡的痕跡。
魯迅祖居古色古香大小房間有數十間,是先生《瑣記》里提到本太太——衍太太等族人聚族而居的地方。僅從大廚房可做百余人飯菜規模,就可看出當年鐘鳴鼎食人家的氣派。據說魯迅祖上曾做過知府,曾祖也做過知縣,所謂“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比一般的“紹興師爺”顯赫得多。據傳魯迅祖父涉嫌科場舞弊案吃官司家道衰落,然“百足之蟲,僵而不死”,傳到魯迅父親還有另一處大宅門即魯迅故居。
敲開魯迅故居的黑漆大門,迎面是石板鋪地木格門窗的大堂。穿堂而過,走過一段小徑,在院落北邊一座二層樓,就是先生的住宅。堂屋內一式的傳統擺設,長條幾、八仙桌、太師椅,還有一張雕花八腳大床,據說魯迅即是出生于此,魯迅東瀛留學歸來,又是以這間屋子作書房兼臥室的。靠堂前的東屋,曾住過先生的曾祖母、祖母,兄弟周作人、周建人。樓上幾個房間多是堆放雜物或作為客房。魯迅在私塾讀書時,也常在樓上看書寫字。沿過街左拐右折步入院內,是一個開闊的回廊,旁邊種有兩株金桂樹,被稱作“桂花明堂”,是孩子們戲耍的天地。記得先生在《貓、狗、鼠》一文曾寫道:“那是一個我的幼時的良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祖母搖著芭蕉扇坐在桌旁,給猜謎、講故事。”
順長廊而過,先生故居的一廚間吸引了視線,曾有位做粗活的長工章福慶,他的兒子章運水幼年和魯迅結為好友,親如手足。1921年先生的小說《故鄉》中的“閏土”形象,就是以章運水為素材創作的。
魯迅故居的后面就是聞名遐爾的百草園,也是李可染此幅《魯迅故居百草園》畫面主旨的所在,分作大園與小園,原本是周氏家族共有的一個菜園。魯迅兄弟幾個幼時在這里捉蟋蟀,打麻雀、逮知了,少年時又在這里栽種鳳仙花、虎耳草、映山紅等。冬去春來,這些純真的往事給魯迅留下無數美好的遐想,他在做了廈門大學教授時,以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散文,抒發了自己對百草園的懷念,更為后人引進了一個充滿童趣、充滿向往的世界。
進入百草園,進入先生筆下的《魯迅故居百草園》,那園內的黃蜂、鳴蟬、叫天子以及樹葉、茶花草,本該絢麗多彩的百草園景色在李可染的畫中顯得有些荒蕪。滿目的黃綠,一條小路在雜草中蜿蜒伸出畫面,墻壁上的爬山虎將百草園更裝點上一分頹唐與質樸。烏云遮日,不見光芒,站在園中,望著墻邊生成茂密地長長的野草,想起了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美女蛇的故事:“那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在寂靜的百草園中,靜靜地佇立了大約有一刻鐘,我沒有聽到美女蛇的呼喊。也許是白天,美女蛇不敢妄動,自己那卻也要時刻倍加小心,不但需要“老和尚放飛蜈蚣吸美女蛇腦髓”的膽識和本領,更需要牢記“有長草的地方不可去”的教訓。
沉默的百草園仍然沉默地收藏著時光,那就在一塊的石頭上坐下吧,讓參差不齊的思索在百草園的濃蔭中涼曬一下,梳理一下。“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已沒有蹤影,就更不必說那“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了。百草園是方尋常的園子,然而也就是這尋常不過的園子卻成就了一位先行者和思想者。這里沒有爭斗,沒有邪惡,沒有妒忌,沒有市井的庸俗;有的只是孩提的童貞和幻想,“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蓮們!”
百草園是落寞的,但落寞的百草園給魯迅帶來了兒時歡樂和遐想;三味書屋是快樂的,但快樂的三味書屋卻給魯迅帶來了少年枯燥的時光以及求知的欲望。書屋里,那幅“松鹿圖”正中懸掛,屋中的方桌和當年學生們自備的木椅依然如故。就連魯迅讀書時,因遲到挨老師的批評為自勉親手刻在桌上的“早”字也歷歷在目。這和百草園的氣氛相比,書屋的一切都顯得沉悶枯噪。
三味書屋總是給人一種說不出的追憶與牽掛,徜徉在廊檐下,仿佛又聽得了先生用戒尺拍打講臺。“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每每讀到這里,真不知是先生在情景并茂的回憶,還是對傳統教育暗暗的諷刺。
哲人已逝,草木有情。在古城紹興足跡所到之處,都能呼吸到魯迅這位文學巨匠蓬勃的生命氣息。當《魯迅故居百草園》周遭的景致已漸漸融入蒼茫,唯有腳下的路卻在暮色中硬漢般的伸向遠方,沒有盡頭。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作者簡介:
宋行標,字修水,號長石,1957年7月出生,浙江紹興人,現為浙江省文化產業學會副會長。先后出版著作共計70余萬字,獲優秀著作出版獎;同時發表理論文章50余萬字,分獲省級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及哲學課題獎。
主要著作:
·《中國紹興水文化》 中華書局 2001年3月
·《長石論集》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1年8月
·《畫壇拾微》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6年3月
·《近現代中國繪畫名家名作賞析》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年1月
·《情系江南——藝術家筆下的江南水鄉》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9年3月
主編書目:
·《商學之祖范蠡與當代紹興商人》(主編:吳慧、副主編:宋行標)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8年4月
·《水墨江南》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年4月
·《文化江南——陳逸飛、潘鴻海、梁平波繪展作品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年3月
·《潘鴻海油畫作品選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年10月
·《王羲之書法全集》(1—10卷)(主編:江吟、宋行標)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年6月
·《陸儼少繪畫作品典藏》 (編著:陸亨、宋行標)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3年5月
·《林風眠繪畫作品典藏》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3年6月
·《長石齋珍藏集》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3年6月
·《國風——中國近現代藝術珍選集(全二冊)》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