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塊大幅調整,“概念妖股”卻活躍了起來。4月14日,ST新海(002089.SZ)再次一字漲停,錄得三連板。
ST新海4月13日晚間公告稱,擬在未來5年內,在光伏電池、組件、風電建設等領域,共計投資約20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4月11日~14日,ST新海累計上漲22%,大幅跑贏股指。
而截至去年三季末,該公司貨幣資金僅1.28億元,且其主營業務包括通信產品業務及IDC數據業務,并不涉及光伏業務。公司還稱,正在剝離非主營業務,專注通信業務。
近10年來,ST新海“跨界”籌劃了20起以上的并購,并購標的主要集中在大通信和新能源兩大領域。在扣非后歸母凈利潤連虧五年后,揣著1億元貨幣資金轉戰光伏戰場的ST新海,有多少勝算?
“億元戶”投資200億光伏項目
根據公告,ST新海4月12日與杭錦旗政府、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華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電力公司”)簽訂框架協議,擬在杭錦旗投資建設1GW光伏電池+1GW光伏組件制造、2GW風電+1GW光伏發電及配套儲能項目,預計總投資約208億元,5年內建設完成。
ST新海稱,本次簽訂的協議,是雙方根據合作意向達成的框架性文件,后續落實和執行情況以具體簽署的相關合同、訂單的內容為主,對公司當年及未來經營業績和經營利潤的影響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200億元的巨額投資,遠遠超過ST新海的資金能力。截至2021年9月末,公司貨幣資金余額為1.29億元,當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0億元,歸母凈利潤虧損8026.2萬元。
定期報告顯示,ST新海從事通信領域已有20年,從來不曾涉足過光伏業務,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有過投資。ST新海也明確表示:目前正逐步剝離非主營業務,專注和聚焦通信業務。
ST新海言行不一的情形引起了監管的關注。在關注函中深交所要求該公司結合光伏項目具體運作模式,詳細說明是否具備研發、生產、銷售光伏產品所需的技術與人才儲備,并充分提示相關風險及不確定性。
ST新海還被要求:詳細說明光伏項目在投產后的具體運作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生產設備采購來源、原材料采購模式、具體生產過程及最終產品形式、產品銷售模式和客戶等。
在ST新海發布投資光伏產業公告之前,公司股價已有明顯異動。4月11日,ST新海股價放量上漲4.85%,4月12日~14日,股價又錄得三連板,觸及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情形。
從公告內容來看,公司股價異動或另一份新能源汽車購銷業務公告有關。4月12日晚間,ST新海披露,此前一天,參股子公司陜西通家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陜西通家”)與廈門贏領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下稱“贏領汽車”)簽訂了新能源汽車購銷合作協議,但協議暫不涉及具體金額。然而,ST新海卻稱:陜西通家與贏領汽車簽訂的合同,將對陜西通家相應年度的經營業績產生積極影響,繼而影響公司相應年度的財務數據。
對此,深交所要求ST新海,補充披露相關協議的磋商和簽署過程,在信息保密和防范內幕交易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相關內幕信息知情人及其近親屬在公司披露上述公告前一個月內買賣公司股票情況,并核實是否存在信息泄露和內幕交易情形。
投資電動車折戟,轉戰光伏勝算幾何?
ST新海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主營業務從事通信產品,主要產品包括IDC數據產品和制造板塊。
2012年前后,傳統通信行業競爭的加劇,上市數年的ST新海業績增速明顯放緩,公司便開始通過各式外延式并購拓展業務。
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ST新海“跨界”布局動作密集,橫跨多個熱點領域,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LED芯片、量子通信、光通信、軟件等產業領域,共計籌劃了20起以上并購,并購標的主要集中在大通信和新能源兩大領域。
但并購對ST新海業績的增長效果甚微。2017年以來,ST新海僅有2019年實現盈利,其余年份全部虧損,扣非后歸母凈利潤連虧五年。
2021年,ST新海的主營業務仍無起色,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1年實現歸母凈利潤400萬元~600萬元,同比扭虧;預計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續虧7679.14萬元~7879.14萬元。
事實上,2021年前三季度,ST新海的歸母凈利潤尚虧損8026.2萬元。全年扭虧的原因系公司對江西迪比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迪比科”)確認業績補償款,扣除所得稅后增加公司凈利潤6100萬元。
回溯歷史,ST新海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頗為癡迷,2014年~2017年,除了迪比科以外,公司還投資了蘇州氟特電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安靠電源有限公司、江蘇海四達電源股份有限公司,進而實現鋰電池電解液、電動車整車生產等多個環節布局。ST新海還在2017年投資了鋰產業基金國澳基金。
迪比科是ST新海布局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典型失敗案例,其主要從事鋰電池電芯及電池模組業務。2016年,ST新海首次參股迪比科,當年后者便為上市公司貢獻了9.98億收入,占全年營收比重約50%,凈利潤為4229.62萬元。次年,迪比科實現營收7.08億元,凈利潤462萬元,下滑趨勢已顯現。
2018年起,迪比科成為ST新海的業績“包袱”。根據財報。2018年~2020年,迪比科的營收分別為3.34億元、2.77億元、9億元,凈利潤分別虧損1.05億元、1044.53萬元、8315.96萬元;2021年半年報顯示,迪比科實現營收4.01億元,凈利潤虧損3993.18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ST新海還存在實控人高比例質押風險。截至4月8日,ST新海的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張亦斌、馬玲芝合計持有公司3.26億股股份,占公司股份總數的23.70%,其中累計質押的公司股份數量為3.25億股,占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數量的99.74%,占公司股份總數的23.64%。
“失意”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后,ST新海在2020年年報、2021年半年中均表示將放棄新能源戰略,改為聚焦主業,深耕通信。
如今,上市公司似乎是“并購癮”難戒,再度“跨界”光伏領域能為業績形成多少推動力仍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