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淺黑科技《ZStack:這群做云的人有點“軸”》一文中,作者史中提到,這是一篇國產云計算佼佼者ZStack的創業史,文中記錄了因為熱愛而聚集起來的最早一批ZStacker,他們生活沒有退路,但熱愛未有止息。
實際上,這群人不止是做云“軸”,還很有趣呢。比如什么貓本軸海帶,70后知識儲備的90后......讓我們走進《ZStacker說》專欄,一起看看這些有趣的ZStacker叭。
第四期人物故事:ZStack解決方案與產品架構師 蔣迪,一個70后臉的90后(筆者自定義標簽),曾主導設計ZStack Mini、GPU池化、智能網卡適配、彈性裸金屬等,產品和功能原型。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0年,距離我第一次體驗ZStack約莫過去了6年,在ZStack大家庭也近5年了,對私有云產品也有一些自己的拙見,希望可以借著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又不是不能用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基于KVM的VDI,當時虛擬化平臺的選擇有很多,那時國外某開源云架構在國內正如火如荼,所以我也考慮過使用它作為基礎虛擬化平臺,但當我按照它的文檔吭哧吭哧搭出來用了兩天后我就決定放棄了,因為當時從文檔、部署、功能、運維、升級等等各個角度來看,它暫時沒有作為產品的良好基礎。
但后來發現各地項目一提云就是它,我覺得或許是我自身的問題,于是咨詢了幾個朋友,得到的答案都是“管它好不好,大家都在用,項目多你怕啥”。經過再三考慮,本著對產品化的一絲樸素堅持,我最終還是決定放棄它了,后來事實證明這個選擇也算正確。
傲嬌的產品化與共同成長的客戶
中間我把早幾年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總結成了一本書——《KVM私有云架構設計與實踐》,機緣巧合這本書讓ZStack的兩位創始人張鑫和康總看到了,就邀請我來到ZStack。來到ZStack以后,除了見識到作為一個創業公司5年內從幾十人到數百人規模的成長歷程外,也對to B的企業產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ZStack的頭兩年我作為售前,會跟著不同銷售全國跑,一起開疆拓土,比原先在研發崗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一線客戶,了解他們的各種使用場景。期間項目商機雖然很多,但ZStack作為、不具備行業屬性的私有化的IaaS標準產品,起初在某些項目中是有些吃虧的。那段時間國內OpenStack公司已經把客戶市場教育的差不多了,經常有客戶會問:你能不能定制,不能;你能不能代運維,不能;能不能提供PaaS和大數據,不能;我想搞個跟AWS一樣的云你們能接嗎?哈哈今天天氣不錯。
ZStack最讓我欣賞的就是這種不做項目制、搞標準化的產品“氣質”,有些傲嬌但是又有自己的矜持,這為后面一些典型案例奠定了一個長久的基礎。比如在做某手機一線供應鏈客戶時,他們會拿ZStack對標V記產品,對產品該長什么樣有自己的認知,對細節的把控也很強。比如:做個配置修改你讓我登陸Linux改配置文件?對接商業SAN存儲你讓我選你們適配過驅動的?產品不支持在線升級?安裝部署得你們上門?服務器還得用你們都兼容過的?對不起出門左拐廠牌交給門衛。
在甲方這樣獨立、自主的理念要求下我們PK掉一眾競爭對手并成功進入他們的生產環境。在后續的跟進中他們也提了很多中肯的建(需)議(求),并對ZStack表示高度肯定,也理解我們并不會把所有建議都做到產品中的“傲嬌”態度,因為在其他客戶場景中可能難以適用。擁有像這樣相互認可并一起成長的客戶,我覺得對產品打磨十分關鍵。
后來的很多項目證明這種產品“傲嬌”是利遠遠大于弊的,前面客戶提的需求和建議在我們向其他客戶輸出標準產品時提供了很多潛在幫助,在這幾年的信創項目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最典型的幾個比如國密產品標準化、密評功能模塊化等。
做好技術產品化交付的“,一公里”
云計算是IT技術的集大成者之一,比如AWS上不斷有一些既陌生又熟悉的新產品出現,像物聯網、量子計算、機器人、衛星通信、AR/VR等。公有云可以把這些東西以成熟的產品交互呈現給用戶,然后由公有云廠商承擔復雜的后臺運維,但私有云很多場景下并不能這樣。有些大項目乙方可以代運維,但是頭發尖的客戶能有多少呢?更多不斷涌現且可持續性發展的往往是一些所謂的小項目,而這些項目的運維往往是用戶或者渠道商,所以私有云面向的最終用戶應該有兩種,一是最終用戶,二是運維人員。因此,我們做產品要把實現的復雜性隱藏掉,從而讓用戶集中關注他最該關注的事兒上。
既然認定了市場,那做出的產品就要去迎合這個市場的用戶,做某個領域的技術和做某個領域的產品是兩碼事兒,怎樣在提供技術的同時又充分體現“人文關懷”也是一個“匠人”活兒。比如ZStack Mini的定位是面向工業一線場景,那么我們產品設計時要考慮到一線人員的實際IT能力,所以交互一定要足夠具象,比如硬盤在哪個位置、虛擬機啟動在哪臺物理上、USB設備插在哪一個口上等等一些細節問題,有了這個基礎才能讓用戶在使用盡管看起來陌生的虛擬化容錯技術時有一種“一切盡在掌握中”的感覺。
另外在做異構計算的產品適配時,針對像GPU、DPU、智能網卡這些用戶比較容易體驗到IT工程技術發展成果的設備,我們除了要考慮把技術集成到ZStack并合理的提供出來,更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思考如何把這些技術做得易用,包括安裝、配置、升級等等。
舉個例子,業界比較看好的vDPA方案,它能讓用戶在獲得與SR-IOV方案媲美的虛擬網卡性能的同時,解決SR-IOV虛擬機難以熱遷移的問題。聽起來十分美好,但是實際落地時事情遠非按照文檔把技術堆出來給用戶就完事兒這么簡單。我們需要考慮DPDK相關驅動和配置什么時候下發安裝、OVS網絡要不要與已有LinuxBridge集群主機復用或者允許熱升級,如果客戶要外接控制器我們應提供怎樣的接口、如果使用網卡軟vDPA那么犧牲的一個CPU核應該怎樣向用戶呈現或解釋、更換網卡時平臺配置是否要自動適配等等,這樣一些看起來與主要提供的技術目標關系不大且很繁瑣的特性,正是走好技術產品化交付“,一公里”要克服的困難,也能讓用戶切實感受到被尊重。
信創不僅僅要“能用”,更要“好用”
關于產品其實我有一籮筐想說的話,但在今天的國際形勢之下,更想聊一聊信創的問題。大家看新聞應該都知道,最近俄羅斯也打算搞“局域網”了,他們很早就規劃逐步用國產替代基礎設施中依賴的進口軟硬件了?!耙匀藶殍b,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信創軟硬件被應用到關鍵基礎設施已經成為趨勢。但如何選擇產品呢?我的答案是:不僅要“正確”,更要“好用”。
在這兩個原則的框定下,ZStack自研的產品核心以及長期以來堅持的產品化路線剛好能夠把它推進這個象限。這句話怎么理解呢?因為基礎設施的很多技術確實存在地緣壁壘,信創初期十分艱辛,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僅僅達到“能用”的程度,但隨著市場的發展,這些產品不僅在功能上能滿足,在性能上也開始有指標超過國外同行了。私有云產品市場也是如此,初期確有很多國外開源云架構換皮產品來充數,僅僅達到“能用”的標準,但隨著客戶要求的不斷提高,這些廠商開始有心無力。事實證明,非自研的架構核心改起來都非常費勁。
而從我有限的角度來看,ZStack可能是市面上為數不多全部適配了主流信創CPU與服務器的私有云軟件產品公司,甚至在不支持硬件加速的虛擬化芯片問題上,ZStack也可以通過“彈性裸金屬”讓這些服務器順利“上云”,達到讓物理機享受與普通云主機一樣的云盤、云網絡并同池管理的目的。加之公司有強勁的QA團隊保證(插一句,ZStack的QA人均超過10臺物理服務器,比研發都“富有”,他們的理念和技術也很硬核),ZStack的信創版本質量也能得到充分保證。在目前的信創實際項目客戶看來,ZStack的云產品已經遠超“能用”的標準,而在“好用”的賽道加速奔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