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經濟實現韌性增長,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最亮眼的莫過于:GDP總量達到114萬億元(折合約17.73萬億美元),經濟增速達到8.1%。美國、中國、歐盟成為僅有超過10萬億美元的世界經濟體,呈現“三足鼎立”的格局。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我們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挑戰,關鍵在于辦好自己的事,提高發展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確保經濟、社會、民生、生態等各領域穩中有進。
全球疫苗鴻溝或造成新的經濟分野
新冠疫情仍是全球性議題,也是全球經濟的重要變量因素。變異病毒在全球蔓延反復,加大了疫情防控的復雜性。IMF報告預測2022年底各經濟體增長率是否在趨勢線之上,結果表明:只有發達經濟體會略微超過其趨勢線,一個主要原因是“疫苗鴻溝”。
諸多跡象表明,世界經濟的前景依賴于另一種非常重要的投入,即疫苗。然而,疫苗的生產也帶有局限性,而且分配不均。全球疫苗分配不公可能導致各國在經濟上的鴻溝擴大。首先,當大多數人得到抗體時,各國政府可以適當放開已有的封城和邊境封鎖政策。同時,全民接種不僅減少未來大規模疫情暴發的風險,也使經濟增長更具彈性,許多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已經恢復了社會的常態化生產。隨著接種的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會加入到經濟復蘇的行列。
當前,我國也正在加大對新冠疫苗和特效藥物的支持和推廣力度,這將有助于中國在防疫常態化條件下增強經濟增長的韌性,以更有效應對海外疫情的輸入性風險和多地本土散發擴散風險。可以預見,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發展,也基于病毒自身演化和傳播的狀況,我們的防疫策略將朝著更科學適配、更精準有效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保民生、穩經濟。
“三重壓力”下把握改革的“時效度”
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重申了“三重壓力”。
“三重壓力”概括了經濟下行承壓的主要來源,表征為現狀和預期兩方面。在這當中,現狀又體現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從需求側現狀看,關鍵詞是“收縮”。202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有效需求不足跡象漸顯,國際上面臨美聯儲等貨幣政策轉向、美歐對華脫鉤的雙重風險。中長期制約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因素仍在,短期防疫物資出口量劇增等一次性因素在逐步消退。
從供給側現狀看,關鍵詞是“沖擊”。疫情持續使新一輪供給沖擊正在形成,給經濟發展和全球秩序帶來更大挑戰。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影響下,制造業受創,“能源—上游高耗能原材料—產業鏈”的漲價鏈條繼續傳導,一些資源型行業再度呈擴張態勢。
綜合來看,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形勢是復雜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因此,經濟政策既要統籌考慮、綜合平衡,也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地調整和優化,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尤其要把握好政策調整和推動改革的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
首先,穩預期、強信心。多重沖擊之下,爬坡過坎的信心比黃金可貴,今后政策幫扶會更直接、更給力。根據中央和地方預算報告,2022年減稅退稅約2.5萬億元,規模為史上最高,單單退稅部分就達到1.5萬億元,相當于直接給市場主體發放現金流。與此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精準、可持續。不僅體現在優化3.6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方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將2.8萬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納入直達范圍。
其次,有效擴內需。在當前內需增長乏力,經濟下行壓力持續不減的情況之下,擴大內需特別是針對穩定和擴大投資需求,適當加大政策力度,不僅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這是短期穩增長的需要,也是中長期優化發展結構,夯實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后勁的需要。在外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提振內需是最具確定性的“穩定錨”。擴內需的重要一條,是要因勢利導、尊重市場需求、放活組織形式。
再者,處理好平衡關系。要處理好經濟增量與風險管控、傳統產業路徑和“雙碳”目標、平臺經濟與實體產業,發展新興業態和保護靈活就業等的平衡關系,高度重視結構政策與總量政策之間的相互協調。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打通經濟循環的各類堵點,讓市場經濟的活力在新發展格局的框架下得以充分涌流。
(作者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