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調研結果顯示,缺少冰雪類運動場所和專業性強,仍是公眾參與冰雪運動的主要障礙。個人參與冰雪運動頻次較低,每年參與預算多在1000元上下。
在中華環保聯合會、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等今天(15日)舉辦的“低碳冬奧助力國家實現雙碳愿景研討會”上,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表示,北京2022年冬奧會與冬殘奧會雖已完美閉幕,但豐厚的冬奧和冬殘奧遺產成果仍在不斷深化傳播的途中。
杜少中說,公眾參與是大型體育活動重要、有效的碳抵消措施之一。低碳是一種適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會降低生活質量,反而會長遠地提升幸福指數,應進一步深化公眾對低碳生活的認知。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從北京申辦冬奧會至2021年10月,我國參與冰雪運動的人數為3.46億,“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承諾已實現。
由中華環保聯合會、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等編制的《公眾參與冰雪運動及低碳冬奧行為調研報告》(下稱《報告》)今天發布。《報告》介紹,調研人員共收集12088份樣本數據,調研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本次調研樣本量符合統計學有效性要求。
受訪者參與每項冰雪運動的平均消費預算。資料來源:《公眾參與冰雪運動及低碳冬奧行為調研報告》
《報告》稱,申辦冬奧成功以來,各地運用新工藝、新技術,大力推廣仿真冰、仿真雪等陸地冰雪運動,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迎來高速發展期,為群眾參與冰雪運動創造條件。標準冰場數量增幅達317%,冰雪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到2025年,中國冰雪產業總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
與此同時,全國冰雪產業市場規模呈現快速擴張態勢,以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運營、裝備制造、冰雪旅游為主要內容的冰雪產業體系初具規模。
調研同時發現,冰雪運動在受訪者中的主流印象是富有挑戰、有活力與專業性冰雪運動。部分受訪者認為冰雪運動是“高端的”(25.1%)、“昂貴的”(14.0%),甚至是“危險的”(13.7%)。表明冰雪運動具有一定的學習門檻,與公眾的心理距離仍有待拉近。
此外,受訪者每年參與冰雪運動的平均頻次整體較低,集中在1-2次及1次以下。而冰釣、冬泳的年均參與頻率較高,每年參與10次以上的受訪者分別達12.6%與10.6%,這兩個項目門檻較低,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
《報告》介紹,受訪者參與冰雪運動的消費預算集中于1000元上下。平均消費預算最低與最高的冰雪運動項目分別是仿真溜冰(689元,13.6%的網民參與過)與越野滑雪(1588元,4.8%的網民參與過)。整體上,滑雪項目的消費預算相對高于冰上項目消費預算,個人參與經濟實惠冰雪運動的比例更高。
在未參與過任何冰雪運動的受訪者中,31.5%的人對冰雪運動感興趣,不感興趣的占比為24.5%。未參與過任何冰雪運動的受訪者中,僅3.0%的人有計劃體驗冰雪運動,58.8%的人雖然目前沒有體驗計劃,但未來可能有,這表明冰雪運動未來發展空間較大。